在许多抗战剧中,我们不常看到八路军使用山炮或步兵炮等重型武器。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武器道具难以制作,另一方面也与八路军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事实上,八路军的炮兵装备并不多,尤其是炮弹资源相当匮乏。举个例子,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八路军总部级别的炮兵团只有一个,且其装备了山炮和步兵炮,而在各大战略区的部队中,只有少数炮兵营才有这类武器。其他级别的部队几乎没有山炮或步兵炮,通常只能依赖迫击炮。在许多抗日剧中配先查,八路军的“重武器”往往仅限于迫击炮。
不过,即便是迫击炮,这种武器在八路军中也属于“珍贵物资”,只有主力团级别的部队才有可能配备。回到抗战初期,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刚刚编成时,并非每个主力团都有迫击炮可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梳理一下八路军在刚成立时的迫击炮配备情况。
八路军是由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而成,原有的三大主力师包括第115师、120师和129师。每个师的编制为二旅四团制,外加各直属营。看似每个师都有炮兵营,但实际上,这个炮兵营大多没有炮,而是纯粹的步兵营。如果按照当时的国军编制标准,步兵团应该配备迫击炮连,或者每个步兵营至少应有一个迫击炮排。但由于物资紧张,八路军并没有足够的迫击炮来填补这些编制空缺,因此三个师的迫击炮配备情况各不相同。
展开剩余75%以第115师为例,其343旅编有一个迫击炮连,这个连实际上是原红1军团的炮兵连,改编后直接隶属于旅部指挥。该连共有4门炮,编成了2个炮兵排,但因为炮弹紧缺,只有约100发炮弹。第344旅也有一个迫击炮连,这个连由原红15军团的炮兵连改编而成,配备了2门炮,至于炮弹数量,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但显然也不多。在最初的抗日战斗中,第115师的迫击炮已投入使用,但由于炮弹有限,不能随意使用。即使有时炮弹足够,部队也会节约使用,因为后续的补给难以保障。
当时的八路军部队常采用一种战术,即先用迫击炮进行几发打击(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在最关键的战斗中使用),接着用轻重机枪扫射一轮,随后立即进行冲锋。这种战术对付一些国民党军较为有效,部分战斗力较弱的敌军常在冲锋中溃散。然而,对待日军时,情况却有所不同。1937年,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很强,他们在受到火力打击时,往往能迅速隐蔽,待我军步兵冲锋时,再进行反击配先查,并展开白刃战,不轻易崩溃。面对这种情况,八路军的老部队不得不在战术上做出调整。343旅的战术调整较为迅速,而344旅则相对较慢,虽然在后期也逐渐适应了。
尽管战术可以调整,但火力特别是迫击炮火力的缺乏却很难改善。国民政府并未给八路军提供足够的炮弹补给,而日军的迫击炮装备较为稀缺,八路军也难以通过缴获来补充这些武器和弹药。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第115师,在第120师和第129师中也同样如此。
第120师的迫击炮配备情况比第115师更为简陋,全师只有4门迫击炮,炮弹共86发。这4门炮分别编属于第715团和第716团的迫击炮连,每个连2门炮。第717团则没有配备迫击炮。因此,在第120师,迫击炮成为了极为珍贵的武器,平均每门炮只有20多发炮弹,需要特别节约使用。在著名的雁门关战役中,第716团的迫击炮仅能发射几发炮弹,用于打击日军的车队,更多的火力支援几乎无从谈起。
很多今天的网友可能不了解军事,也常常妄谈战术。事实上,很多战术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物质条件。例如,谈到伏击作战时,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伏击?其实,当时弹药极其有限,一支枪最多不过10发子弹,而在阵地对射时,这点弹药根本不足以支撑长时间作战。因此,伏击战成为了最有效的战术之一。在伏击战中,我方通常处于敌人不易察觉的地理位置,少量的弹药可以发挥出极大的杀伤效果。通过迅速的攻击,我方能在最短时间内击溃敌人,并且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和弹药来实现战斗的良性循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如何作战,而是手中的条件限制了我们的选择,迫使我们不得不在战术上做出妥协。以第129师袭击阳明堡机场为例,尽管第769团拥有迫击炮连,但由于炮弹数量极其有限,这支连队仅配备了3门迫击炮,每门炮的炮弹也非常少。虽然突击队最终投入战斗,但由于缺乏火力支援,依靠手榴弹摧毁敌机成为唯一的选择。这一过程付出了巨大牺牲,赵崇德营长也因此英勇牺牲。如果当时有足够的炮弹,局面或许会大不相同。
总的来说,第115师、120师和129师的迫击炮配备状况各有差异。第115师有2个迫击炮连,共6门炮;第120师有2个迫击炮连,共4门炮;第129师也有2个迫击炮连,共6门炮。三个师合计有6个迫击炮连,总计16门炮,这就是当时八路军的真实装备状况。按照国民政府的标准,一个师应配备24门迫击炮,而我们三个师的迫击炮总数甚至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半数。
以上就是八路军在1937年刚刚编成时配先查,三大主力师迫击炮的配备情况。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时的作战环境和八路军所面临的困难。
发布于: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