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秋凉闲卧》宏基资本
刘禹锡
暑退人体轻,雨馀天色改。
荷珠贯索断,竹粉残妆在。
高僧扫室请,逸客登楼待。
槐柳渐萧疏,闲门少光彩。
《秋晚病中乐天以诗见问力疾奉酬》宏基资本
刘禹锡
耳虚多听远,展转晨鸡鸣。
一室背灯卧,中庭扫叶声。
兰芳经雨败,鹤病得秋轻。
肯蹋衡门草,唯应是友生 。
一、《和乐天秋凉闲卧》宏基资本
创作背景
时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白居易在扬州初逢,白居易赠诗后,刘禹锡以此诗作答。 背景:刘禹锡与白居易同为中唐著名诗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晚年得以召回。两人在洛阳期间交往密切,常以诗歌唱和。此诗为刘禹锡回应白居易的闲适之作,反映其贬谪后归来的心境。展开剩余78%精彩之处
意象生动: 自然景象: "暑退人体轻,雨馀天色改":以季节变换起笔,清新自然,传达秋凉带来的轻松感。 "荷珠贯索断,竹粉残妆在":以荷珠断线、竹粉残留比喻秋景,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比喻手法:将自然现象与心境结合,如"荷珠贯索断"暗喻烦恼消散,"竹粉残妆"隐喻岁月痕迹。 闲适生活: "高僧扫室请,逸客登楼待":通过高僧邀请、逸客等待的场景,展现诗人闲居时与雅士的交往,体现超脱尘世的心境。 "槐柳渐萧疏,闲门少光彩":以槐柳凋零、门庭冷落暗示时光流逝,却无悲凉之意,反显淡泊。 结构严谨: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层次分明,由自然景象过渡到人文活动,意境悠远,余韵绵长。二、《秋晚病中乐天以诗见问力疾奉酬》
创作背景
时间: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赴和州途中,或晚年病中于洛阳所作(存在不同版本,但多认为写于病中)。 背景:刘禹锡晚年多病,白居易以诗问候,刘禹锡带病回应,表达感激与坚韧。此诗为刘禹锡病中酬答之作,体现其困境中的豁达。精彩之处
病中情态: 感官描写: "耳虚多听远,展转晨鸡鸣":以听觉敏感表现病中失眠,细节真实,传达孤寂与敏感。 "一室背灯卧,中宵扫叶声":通过昏暗环境与落叶声,烘托病中的孤寂氛围,以动衬静。 隐喻与象征: "兰芳经雨败,鹤病得秋轻":以兰衰鹤轻自喻,暗示病情好转,体现乐观精神。兰花经雨凋谢,暗喻病体虚弱;鹤病因秋减轻,象征希望。 友情珍视: 结尾点题: "肯踏衡门草,唯应是友生":直抒对友人的感激,强调唯有真正的友情能跨越困境,情感真挚,深化主题。 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前四句写病中状态,后四句以隐喻和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结构紧凑。 语言精炼:如"力疾奉酬"四字,既点明病中作诗之艰难,又显对友情的重视。三、比较分析
背景差异
时间与情境: 前者写于贬谪归来后的闲适时期,心境轻松; 后者写于病中困顿之际,情感沉重但带坚韧。 情感基调: 前者以闲适为主,后者以孤寂与希望交织。艺术特色
意象选择: 前者多用自然景物(荷、竹),营造清新意境; 后者以病中元素(兰、鹤)为主,结合隐喻表达内心。 情感表达: 前者通过场景描写间接抒情,后者直抒胸臆,结合隐喻。 结构布局: 前者对仗工整,层次分明; 后者叙事与抒情结合更紧密,结尾点题。共同点
友情主题:两诗均体现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回应对方的关切。 豁达精神:即使身处逆境(贬谪、病中),刘禹锡仍保持乐观,如"鹤病得秋轻"暗含希望,展现其"诗豪"风骨。四、结论
两首诗均展现了刘禹锡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对友情的珍视。《和乐天秋凉闲卧》以清新意象描绘闲适生活,语言明快;《秋晚病中乐天以诗见问力疾奉酬》则通过病中细节与隐喻宏基资本,传递坚韧与乐观。两者共同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精炼、真挚与哲理,是唐代酬答诗中的典范,彰显其"诗豪"之称的深刻内涵。
发布于:河南省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