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博兴优配,我知道您一直视士兵如亲子般关爱。”
1996年,已近七十岁的张万年顶着凛冽的寒风,带着他的大学徒步登上了五台山。此行的目的,是去寻找一位当年从部队“脱离”而到五台山出家为僧的解放军战士。张万年虽然不清楚这位年轻战士为何会选择走上出家之路,但他知道,这件事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不仅会伤害这名战士的心,也会损害解放军的声誉。
那么,这位年轻战士究竟为何会离开部队,选择出家?张万年又是如何应对此事的呢?
“站住,你刚刚在干什么?”1992年10月,一名连长突然喊住了正在从连队食堂走出去的一名年轻解放军战士。战士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得一愣,连长快步上前,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小罐子,便没问理由,直接抢过来打开查看,里面装的竟然是猪油。
展开剩余84%战士认出眼前是连长,慌忙辩解,但因紧张被连长的突然举动吓得更乱了阵脚。“你竟敢偷部队的东西!”连长怒斥道。战士支吾其词,无法清楚解释,连长看到他的样子,更加坚信了心中的猜疑。
眼看连长勃然大怒,战士姓张,是1991年刚刚参军的新人,分配到山西某部的炊事班当帮手。时间一天天过去,到1992年9月,部队正配合当地政府修建一项工程,张被派到工地给士兵和外聘工人做饭。
按照规定,张是可以从连队拿油过去做饭的。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工人提出希望张单独为他们做一顿饭,因为他们不太适应部队统一的饭菜。张秉持军民一家亲的理念,虽有顾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因此,张才去食堂取了些猪油,打算为工人们单独做饭。然而,在连长眼中博兴优配,这却成了偷窃行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连长认为张这是在巴结、讨好地方工作人员,气愤之下没听张解释,随手捡起一块木头砸向张的头,鲜血立刻从头部流下。
张受伤后,营长及时赶到,带着头部流血的张去附近医院检查,幸亏只是皮外伤,休息几天就无大碍。营长路过时看到张捂头痛苦的样子,连长还气冲冲站着,便对连长进行了口头批评,随后带张先行离开。
但接下来的几天,张时常头晕,家人得知后对部队的处理非常不满。部队对连长给予了批评和一定处分,而对张则仅进行了思想教育,未有更多表示。
张父母亲自来到部队探望,要求严惩打人的连长,让他卷铺盖走人,并申请给张办理复员转业和伤残补助。这个要求看似合理,但多次医院检查均认定伤情只是皮外伤,达不到伤残标准。连长已受处分,营长也婉拒了张父母的要求。
张父母不依不饶,张自己也感到极度委屈,觉得部队没有给予他公正待遇。终于,他一气之下脱离了部队。但他并未回家,而是去了五台山的一座寺庙,削发为僧。部队方面则认定张违反纪律,私自脱离部队,决定将他除名。
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因为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和领导的妥善处理,最终导致一位本应踏实肯干、正直善良的年轻战士走上了出家之路。
“你觉得这事好笑吗?小张现在人在哪儿?”1996年11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来到山西视察部队,某干部竟当作笑话在饭桌上提起此事。听到这里,张万年怒不可遏。一个解放军战士都出家了,他们竟还能笑得出来?
张万年以爱兵如子著称,军内外皆知。1998年9月,他作为中方代表访问美国西点军校。西点校长丹尼尔·克里斯曼将军亲自迎接,握着张万年双手说:“张将军,您的爱兵理念早有耳闻,我们军校同样重视这一点。”
张万年笑着答道:“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带兵打仗必须爱兵,不然带不好士兵。”这话绝非空谈,他在军旅生涯中切实践行了这一点。
担任127师师长时,张万年常深入基层,了解士兵状况。他能叫出每位班长名字,对每个班的情况了如指掌,做到精确总结和指导。在他的带领下,每个班都发挥出色,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听闻有战士出家,他没有轻视此事,反而从中看到背后影响和部队问题。他派人探查小张下落,决定亲自前往劝说他还俗。
“这么大的雪太危险,首长我们先回吧。”陪同人员望着白雪覆盖的山峰,劝张万年改日再来。年近七十的张万年却不为所动,爱兵如子的性格让他不能因小事退缩。
他一步步踏雪攀登,到达山顶,找到了小张所在寺庙。此时,张万年的肩上已积满厚厚的雪。小张穿着僧袍,端坐佛前。见有人踏雪而来,内心感动万分:若当年自己能被这样对待,或许就不会离开部队。
“你当初在哪个部队服役?究竟发生了什么,逼得你出家?”多年积累的委屈和压抑此刻倾泻而出。小张跪在张万年前,哭诉着过往。张万年见状,立即扶起他,耐心听完他的陈述。
“这对我极不公平,我无法再留在部队。”张万年承诺会彻查此事,给他一个公正的答复。随后,张万年派专人核实情况,结果证实了小张的说法。
他下令撤销对小张的处分,按政策办理退伍,给予经济补偿,并批评教育小张原部队领导。军区还派代表探望小张家属。在张万年的关怀下,小张脱去僧衣,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上不愧党,下不愧兵。”张万年用行动践行这句话。通过这件小事,足见他爱兵如子、纪律严明。他不仅是将领,更是怀有大爱与智慧的大家长,因而深受士兵敬爱。
发布于: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